學習國學不論是對于小孩子還是對于成年人都很有益處。對于小孩子來說,學習國學,可以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行為習慣,開發(fā)孩子的記憶潛能和智力;對于成年人來說,學習國學經典可以提升成年人的文學素養(yǎng),幫助他們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找回心靈的寧靜。在學習國學經典著作之前,我們還應該了解一些國學的基本常識,這將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國學著作。本文為大家介紹的國學常識是有關雜家的由來。
雜家是中國戰(zhàn)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采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于百家之道無不貫通”。國學經典著作《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其列為九流之一。 戰(zhàn)國末期,經過激烈的社會變革,封建制國家紛紛出現(xiàn),新興地主階級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統(tǒng)一。在這種呼聲下,學術思想上出現(xiàn)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為一的雜家,雜家的產生,大體上反映了戰(zhàn)國末學術文化融合的趨勢。雜家著作以秦代《呂氏春秋》、西漢《淮南子》為代表,分別為秦相呂不韋和漢淮南王劉安招集門客所集,對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龐雜。又因雜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認為雜家實為新道家學派。
雜家的特點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雜家雖只是集合眾說,兼收并蓄,然而通過采集各家言論,貫徹其政治意圖和學術主張,所以也可稱為一家。據(jù)國學經典著作《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載:雜家著作有《盤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五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繚》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呂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內》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等等。其中以《呂氏春秋》、《淮南王》(但也有人認為《淮南王》一書以道家為主,兼才眾家。應屬道家著作才是,《淮南王》在古代也曾被劃入道藏)為代表著作。雜家著作現(xiàn)在只留下《呂氏春秋》、《淮南王》、《尸子》(原書已佚,今僅有后人輯本)三書。
如需獲得更多國學相關資訊,如國學資訊、國學人物、國學書苑等,敬請密切關注唯學網行業(yè)培訓欄目國學培訓頻道,小編會在第一時間作出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