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早期親子教育對孩子們未來的發(fā)展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在親子教育中正確引導孩子的行為。行為是以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為基礎的,一個行為不當?shù)暮⒆,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下面唯學網親子教育頻道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這一問題。
1.孩子是社會人
人的行為取決于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以及他們認為別人怎樣看待他們?yōu)榛A的。記住,孩子隨時隨地都在做著決定,并形成著對自己、對世界以及對應該做什么才能求存或成長的信念。當他們“茁壯成長”的時候,他們就在發(fā)展著“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而當他們處于“求存”狀態(tài)的時候(努力地想如何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大人通常會將其看作不良行為。當你能夠把不良行為看做是孩子們的“求存模式”的時候,你對不良行為的看法是否就不一樣了?
2.行為以目的為導向
首要的目的就是歸屬。孩子對想要達到的目的并沒有清醒的意識。有時候,他們對于如何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錯誤的,并且其行為方式所達到的效果往往與其目標背道而馳。比如,他們想要得到歸屬感,但他們?yōu)檫_到這一目標所做的努力很笨拙,其行為就會惹人討厭。這會成為一個惡性循環(huán)。他們的行為越是惹人煩或生氣,他們就會越急迫地追求歸屬感,因此也就越發(fā)令人討厭。
德雷克斯解釋說:“孩子們的察覺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孩子們并非是存在這一問題的惟一群體。下面的情形就是這種狀況如何開始的一個好例子。
當阿黛爾(2歲)的媽媽帶著剛出生的小弟弟從醫(yī)院回到家里時,阿黛爾發(fā)覺媽媽給予小寶寶很多的關注。糟糕的是,阿黛爾將此解釋為,這意味著媽媽愛小寶寶勝過愛她。這并非事實;但阿黛爾的看法比事實更重要。她的行為將取決于她所相信的事實,而不在于真正的事實。阿黛爾的目標是想要重新獲得她在媽媽心中的特殊地位,并且她錯誤地認為達到這一目的的辦法就是表現(xiàn)得像個小寶寶,因此她可能會需要奶瓶、會把臭臭拉到褲子里,并且愛哭。結果,她適得其反,媽媽對此感到很沮喪、很厭煩,而不是充滿愛意和親切。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當我們看到所有行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時,就知道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了。正如上述事例所表明的那樣,孩子的不當行為建立在對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想法之上。
4.一個行為不當?shù)暮⒆,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一個行為不當?shù)暮⒆邮窃谠噲D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或自我價值,而且我對如何得到它們抱有錯誤的想法。”當一個孩子的行為令人討厭時,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對大多數(shù)大人來說,很難不去在意孩子的不良行為,并且很難記得其背后的真實含義和信息——“我只是想有所歸屬”。理解這一概念,是大人更有效地幫助行為不當?shù)暮⒆拥牡谝徊。這有助于你成為“密碼破譯者”。當一個孩子行為不當時,請你把這一錯誤行為看成一個密碼,并且問你自己:“她真正想要告訴我的是什么呢?”記住,雖然孩子并不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密碼信息,但當你處理她的隱含想法,而不是僅僅針對其不良行為作出反應時,孩子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如果你能夠牢記,在不良行為的背后,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所歸屬并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恰當、有效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標的孩子,你對不良行為就會有不同的感覺。而且,仔細審視一下是否是你的行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無所歸屬或沒有價值,也會有幫助。
唯學網是國內最具價值的教育培訓與互動學習平臺,致力于為考生提供第一手的教育資訊與院校教學服務,因此考生如若獲知更多關于親子教育的資訊,如親子交流,育兒指導等,請隨時關注唯學網親子教育培訓欄目,唯學網小編會在第一時間為考生發(fā)布相關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