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學網為廣大美術愛好者進一步理解美術知識點及理論,特別在文藝體育欄目美術頻道學術理論專題,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本文將為大家介紹另一篇有關寫生的理論知識——寫生不能流于形式。首先需要普及一個感念,理論是指人們關于事物知識的理解和論述,美術學術理論就是學者、專家對美術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論述。
從謝赫“六法”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寫生在中國古代美術史上有著深厚而復雜的內涵。近百年來,在中西文化碰撞與交融的歷史背景下,“美術革命”的提出與徐悲鴻等對寫實主義的倡導,在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基礎的素描寫生不僅被注入了有別于傳統(tǒng)的新內容,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但隨著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和藝術多元化格局的逐漸形成,近年來通過“挪用”或“借助”現(xiàn)成圖像進行創(chuàng)作,成為越來越多的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常態(tài)。在這樣的背景下,其中一些選擇“回到寫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顯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風貌。
老一輩畫家張仃早《論寫生》一文中曾寫道:“我重視寫生,我重視情景交融的直接感受。直接寫生得來的東西,即使粗糙、不成熟,但是有生氣,清新而有活力!我的寫生,不是傳統(tǒng)的方法,賓翁與一些老畫家到名山大川是‘搜盡奇峰打草稿’,主要靠觀察與記憶,目搜心攝,然后回來再畫。我的對景寫生,本身就是創(chuàng)作。由于學畫的經歷不同,我選擇自己以為可行的方法。”
但是前輩藝術大家奉行的這種寫生之路,今天卻慢慢地出現(xiàn)了異變,采風成為旅游,寫生現(xiàn)場更甚至搬到了酒店里。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景波回憶說,當年他的老師們帶著學生寫生,都是到艱苦的環(huán)境中去,一去就是幾個月、半年的時間,到煤礦就和工人一起下井,到農村就和農民一起耕種,一起吃飯、聊天,用一只鉛筆和鋼筆就能描繪出讓人感動的作品。雖然近些年大家也在不斷采風、寫生,美術學院也都把寫生課作為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寫生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寫生和畫家的關系卻出現(xiàn)了變化。一個最突出的感覺是,許多畫家產生了一種莫名的優(yōu)越感和“貴族化”傾向。一些到地方采風的活動,有著很高的接待規(guī)格,住著五星級酒店,圍著穿民族服裝的當地模特畫畫,回來搞一個展覽……但是這些創(chuàng)作并沒有將感情深入其中,創(chuàng)作的人物形象透露著冷漠的氣息。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認為,中國的藝術教育長期以來都是“寫生教育”,從學生第一天開始繪畫,到現(xiàn)在各個美術學院越來越難的入學考試,再到基礎部教
學,基本上都是寫生教育,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功力。但是,通過寫生對中國繪畫的發(fā)展形成自己的理解,通過寫生了解社會、了解人生、了解民眾,從而形成一種深刻的藝術感情和認識卻仍然不足。(如需獲得更多美術學術理論相關資訊,敬請密切關注唯學網文藝體育欄目美術培訓頻道,小編會在第一時間作出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