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學習聲樂就是學習如何歌唱,掌握各種聲樂演唱的技巧并持之以恒的加以練習就足夠了,但對于基礎的樂理知識卻不夠重視,甚至認為是浪費時間。事實上,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先不提樂理知識對于聲樂演唱者走在專業(yè)道路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單說每年參加聲樂藝考的學生,就因為樂理知識的匱乏與心所向往的學府擦肩而過,大家就知道樂理知識對于聲樂是如何重要了。因此,為方便廣大聲樂藝考生以及聲樂愛好者查閱,唯學網(wǎng)特別在聲樂頻道開設樂理知識專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同時也祝廣大聲樂藝考生都取得滿意的成績。本文主要為大家介紹基本樂理知識有關音階的這一部分。
音階(Scale)指調式中的各音,從以某個音高為起點即從主音開始,按照音高次序將音符由低至高來排列,這樣的音列稱為音階,世界各地有許多不同的音階,隨著音樂水平的進步,音樂非常完整的理論與系統(tǒng),目前世界上幾乎都是用西洋的十二平均律來作為學習音樂的基礎,因此我們今天所說的音階,就是以最普遍的大音階(大調)與小音階(小調)為主。
音階的主要形態(tài)主要包括自然七聲音階、五聲音階、半音五聲音階、平均七聲音階、半音音階等。
自然七聲音階:是應用最廣的七聲音階,其音程組織是,每個八度之內有5處全音,分成兩個一串和3個一串,兩串之間以半音隔開。
五聲音階:詳稱“不帶半音的五聲音階”或“全音五聲音階”。廣泛流行于亞洲、非洲、中太平洋的一些群島、匈牙利、蘇格蘭民間音樂以及在歐洲人到達美洲之前的美洲本土部族中。常被稱為“中國音階”。其五階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專用的名稱,分別稱為:宮、商、角、徵、羽。其音程組織是每個八度之內有3處全音,分成兩個一串(宮-商-角)和一個單獨的(徵-羽),兩段之間以□音隔開,見下例2:音階中的每一個音都可以當主音以建立調式,可形成 5種不同的五聲調式。在五聲音階基礎上,每處□音的區(qū)間可以插入不同的附加音(偏音)而形成七聲音階(以五聲為正聲的七聲音階),附加音的插入可有 3種不同的方式,形成 3種不同的音階形態(tài)(見宮調)。附加音的音高?捎我疲我埔舾哂袝r將□音的區(qū)間劃分成兩個各約為四分之三音的音程。
半音五聲音階:詳稱“帶半音的五聲音階”。盛行于古代希臘與近代日本及其他太平洋島嶼。其音程組織是,將一個大三度與一個半音相接以形成一組以純四度為框架的、特別的三音音列,兩組三音音列之間可有全音隔開。由于大三度與半音相接時其上下位置可以不同,實際上分成兩種結構形態(tài)。
平均七聲音階:流行于東南亞一帶。其音程組織是將一個八度劃分成大致相等的7個區(qū)間,每個區(qū)間小于全音而大于半音。
半音音階:由12個音級組成,也是一種平均音階,即將一個八度劃分成相等的12個半音。雖然12半音的律制在中國古已有之,在歐洲也在使用鍵盤樂器以后定型,但將律制中的12個音不分主次而又缺一不可地一齊用來構成樂曲則是20世紀以來的現(xiàn)象。這種作曲技法稱為十二音技法或十二音體系。
如需更多聲樂等相關資訊,敬請密切關注唯學網(wǎng)文藝體育欄目聲樂培訓頻道,小編會在第一時間作出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