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畫,是我國一種特有的傳統(tǒng)工藝,它的產生起源于畫鼻煙壺。內畫的畫法是以特制 內畫作品的變形細筆,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質的壺坯內,手繪出細致入微的畫面,格調典雅、筆觸精妙。內畫藝術分為京、冀、魯、粵四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內畫水平最高、規(guī)模最大、發(fā)展最快、影響最大,不久前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冀派內畫的發(fā)源地——河北衡水,還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內畫之鄉(xiāng)”。清光緒十六年,北京的內畫鼻煙壺工藝傳到了琉璃之鄉(xiāng)——山東博山。畫師畢榮九利用本地生產的高級琉璃水晶料做壺坯,開始制作琉璃內畫鼻煙壺,成為博山內畫藝術的創(chuàng)始人和我國內畫史上的一代名師。1956年,老藝人薛京萬、張文堂在博山美術琉璃廠招收藝徒,傳授技藝,恢復了內畫產品的生產。1958年,老藝人薛京萬發(fā)明了內畫毛筆,同時發(fā)明了不怕水的烤彩內畫鼻煙壺。內畫毛筆的發(fā)明,是內畫藝術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內畫毛筆與原來的竹筆比較,有著極大的優(yōu)越性,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宜書宜畫,極大豐富了內畫藝術的表現力,又提高了效率。在此基礎上,山東內畫藝術家們,從60年代開始創(chuàng)作了《水滸108將》《清明上河圖》《紅樓夢》《洛陽興殿圖》《百子圖》《百獸圖》《百美圖》《百鶴圖》《泰山雄姿》等一大批內畫藝術珍品。這些作品多以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傳統(tǒng)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場面宏大、人物眾多、構圖飽滿、層次分明、刻畫細微、工整蘊藉,人物生動傳神,動物栩栩如生,工藝技法各具風格,形成了自己的內畫藝術特色,被國內外收藏家、愛好者和國際煙壺協(xié)會譽為“山東畫派”。